央广网敦煌9月21日消息(记者邸文炯)9月20日,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记者关注到多家展商聚焦典籍数字化,让不可再生的典籍获得数字生命,在“云端”重焕芳华。
结合新的数字展陈技术,让大众与典籍相遇变成了一次次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文溯阁《四库全书》原样仿真珍藏本(央广网记者 邸文炯 摄)
本次数博会上,甘肃展区主要带来了文溯阁《四库全书》、中国盲文数字平台、敦煌书坊等成果,重点展示了读者出版集团近些年来在期刊图书出版的数字化以及出版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成果。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1782年,共有6141函、3474种、36315册。文溯阁《四库全书》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影印出版是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历史文献的最佳手段,在影印过程中专业团队严格把控图像采集、字迹处理、色彩校正、纸张选择、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在不同环节多次会诊把关,真正做到让古籍‘活’起来。”读者出版集团古籍中心工作人员宋佳妮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赵嫄介绍,《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是2023年2月8日上线的一款公益产品,用户可以免费访问使用。该数据库入选2021年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其特色是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也向广大普通用户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数据库中的用韵检字、数字辑佚、遗编检索等功能,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数据库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通过动画、音效等手段,也使普通用户更加真实地了解到《永乐大典》的命运和历史。
古籍数字化创新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邸文炯 摄)
与此同时,作为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重要论坛之一的“古籍数字化创新论坛”也同步举行,论坛聚焦新时代古籍出版工作,助力古籍出版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来自中华书局、敦煌研究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的6位专家学者,就古籍数字出版的机遇与挑战、敦煌文献数字化、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与会专家认为,古籍文献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既有精神属性,又有物质属性。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之下,古籍数字化整理及古籍内容的活化利用,已成为新时代古籍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与研究使命。
本次“古籍数字化创新论坛”是顺应数字化潮流、推动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为古籍研究保护机构搭建了古籍出版领域交流平台。
通过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古籍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不仅有利于古籍保护,更有效解决了“藏”与“用”的问题,让古籍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古籍数字化保护及活化利用,需要相关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持续关注,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度融合,更多古籍文献将得以深层次的挖掘和现代化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