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即日起,由dafabet唯一官方网站_大发888体育-游戏|下载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dafabet唯一官方网站_大发888体育-游戏|下载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将迎来一个特别的农历新年——灵蛇之年。《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标识发布,它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了“巳巳如意纹”。
甲骨文博主李右溪解读蛇年春晚标识的多层含义时说,“甲骨文里的这个巳字,乍看起来,长得的确很像一条虫蛇,所以由巳字作为设计的基础元素,可以说再合适不过。巳字甲骨文在学界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的形象,而当这个标识不断铺展开成漂亮纹样的时候,不正像是这巳的字义展现吗?——生生不息。当它复制一遍的时候,就像咱们古代文物如意的样子。而当它无限复制,像不像商周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没错,这就是蛇纹。”李右溪的解读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不少流量,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
其实,这里说的蛇纹就是蟠虺(huǐ)纹,就像一条小蛇在不断盘旋蜿蜒,多出现在青铜容器上,属于蟠螭纹的变形。这些纹饰是当时社会变化情况、手工业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精神世界与审美变化情况的反映。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运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吉祥用语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表达人们的美好希望和愿景。
灵蛇献瑞、金蛇狂舞、蛇跻新程、福蛇迎春……蛇年以蛇开篇,千百年来,关于“蛇”的纹饰、器皿层出不穷,“蛇”所承载的文化意象也愈加丰富、绵延至今。在新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探索文物中那些神秘而迷人的蛇纹艺术,感受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智慧。
不出意外,蛇年中国传统顶流纹样一定属于蟠虺纹。这件鼎腹部的主题纹饰就是蟠虺纹,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纹样装饰新潮流的一种标志。蟠虺纹又称“蛇纹”,是以盘曲的小蛇的形象,作蟠旋交连状而构成的几何图形。它与蟠螭纹(指以两条或更多的小螭龙相对纠结,作为花纹单位重复出现的一类纹饰)基本同时自春秋中期出现,在青铜器上流行了几百年之久。
这件青铜鼎上蟠虺纹样的制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模印工艺。而模印法,只需雕刻一次纹样印模,即用事先制作好的刻有花纹的陶质或木质的小块方模,趁陶范尚未全干时在其上拍印纹样,这种方法常常用于模印连续的花纹,即若干组图案花纹是同一种图案的反复和连续。模印法的发明,节约了人力、物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你站在时间那头,我在这头,一眼便是千年。”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均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玉饰呈青黄色,人首与蜷曲蛇身构成环状。
人首蛇身饰通过阳刻及阴刻的隐喻的艺术表现手法区分出男性与女性,因此推断它们表现的人物应为“伏羲、女娲”形象。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与祈求,从而不难看出,远古生殖崇拜意识影响之深远。由于目前并未发现早于此件春秋时期器物的成对人首蛇身形象,因此,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伏羲、女娲”实物形象。
南京博物院的原始青瓷悬鼓座再现了越国贵族“与蛇共舞”的画面……原始青瓷悬鼓座出土于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这是乐器悬鼓的底座,它胎色灰白,外施青绿色釉,座身为覆钵状,上贴九条堆塑的盘蛇,中有管状插孔,插孔上下饰细密的水波纹。
资料显示,无锡鸿山越国墓共出土钟、钲、铙、磬、编钟等青瓷乐器近400件,堪称种类齐全的地下乐器库。礼乐文明来自中原,而蛇元素装饰则与江南地区环境特点有关,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
鸮卣(xiāo yǒu)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
古代铭文中多见“秬鬯一卣”字样,秬鬯(jù chàng)是用黑黍制作的一种香酒,卣就是专门用来盛放香酒祭祀的。鸮卣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彼此造型差异并不明显,但大部分卣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纹饰丰富。这件鸮卣提手为蛇形,蛇头是连接容器与把手的固定装置,蛇眼圆睁,头顶还有特殊花纹,造型独特。
古人将蛇视为神秘力量的化身,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带有蛇造型的文物大量出现。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贴塑蛇纹罐,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红陶质地,造型口大底小,两蛇反向缠绕于罐身,两蛇头露出罐口,相向对视,造型简朴却栩栩如生。之所以在常用的罐上贴塑双蛇纹,说明蛇在当时是人们经常见到的动物,这件陶罐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陶艺制作技术。
这件泥质灰陶大盆以其独特的鱼蛇纹饰而备受瞩目。它的风格与陶寺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相似,属于大型水器。盘子上装饰的龙蛇纹样,不仅精美绝伦,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盘上沿绕着一条大蛇,蛇头向上,尾巴卷曲向下,神态活灵活现。蛇纹在远古时期被视为神明,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伏羲、女娲、共工、烛龙等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蛇纹的寓意通常被认为是吉祥的。到了青铜器时代,蛇纹演化成盘旋交连的纹饰,被称为“蟠虺纹”。装饰龙蛇纹的陶盆可能用于祈雨等宗教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丰收的愿望。
石蛇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
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滇王金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此金印为蛇钮,经测定含金量95%。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 蛇钮与印身分开铸造,后焊接在一起。
金印出土于滇池附近的石寨山古墓群,1955年进行第一次发掘,无法确认古墓群的归属。1956年底到1957年初的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滇王之印”,石寨山古墓群被认为是古滇国墓葬群。 古滇国,只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提到,从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的发现,这个神秘古国才被证实真实存在。
在上古时期,大自然充满了未知的力量,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创造了无数神话故事来解释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形成,不同的部落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图腾和信仰。蛇,以其独特的习性和神秘的魅力,成为许多文化的共同崇拜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蛇的认知从恐惧转向了敬仰。古人将蛇的形象抽象化、艺术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陶器、青铜器等器物上。这些精美的蛇纹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敬。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就已经出现了以蛇纹装饰的陶器。这些古老的陶器见证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每一条蜿蜒的蛇纹,都诉说着远古的故事,传递着先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