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观察】
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作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份关于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从优化城市体系、培育发展动能、增强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模样。
城市,何以现代?科技,如何为民?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带着思考遍访各地,描摹出未来城市之气象,解析科技如何为城市植入“未来基因”。
联合之城:区域协同“长板”拼成“整板”
一家成长于安徽合肥的企业,携手上海的研究院所起草行业标准,又与浙江杭州、江苏连云港等地的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落地为产业现实。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产融合之路,正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放眼长三角,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高效汇集各地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可共享科研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
城城入棋,落子成势。沪苏浙皖四地携手,将各自“长板”拼接成一块“整板”,畅通区域内要素资源流动的同时,推动跨省办事越来越便利。
记者来到在上海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时,上海派尼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汪女士正在咨询如何异地办理安徽宣城的外企设立登记业务。很快,两地工作人员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远程互联,帮她办好了业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楚天骄说,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开通政务服务已超200项,高效呵护居民、企业幸福感。
强城、建圈、组群,一张面向未来的城市网已然全面铺开。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是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平台”,14个都市圈则是城市群内部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意见》着墨勾勒现代化城市体系新图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看来,城市群不是简单的城市集合,而是通过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创新网络、产业网络形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协同创新,是城市群竞争的核心。”吴志强提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智能高效配置。
创新之城:链式反应激发澎湃活力
“叮!您的营业执照和公章已起飞,请做好收件准备。”安阳美丽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手机,收到一条提示。10分钟后,一架无人机将快件精准送达。
近日发生的这一幕,是dafabet唯一官方网站_大发888体育-游戏|下载安阳低空经济开拓的最新应用场景。依托蓝天实验室的创新研发,该市2024年无人机产业产值达16.5亿元,同比增长30%。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意见》明确,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以蓝天实验室为龙头牵引,点燃创新引擎。”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何文森表示,他们将持续聚焦成果转化,让新技术从实验室“飞”向应用场。
创新不仅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也是其“内生的生长逻辑”——让城市以更小的空间、更高的智慧,滋养更蓬勃的生命力。深圳,正以这一逻辑塑造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资源在企业布局。
“唯有厚植科创策源土壤,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才能让创新浓度更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说。
“创新之城”持续涵育“水土”。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将加快出台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举措,打造“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的创新格局。
作为城市活力的“永动机”和“放大器”,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同时激活“人、产、城”的链式反应。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石人炳认为,当人口集聚与产业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形成共振,能开创“以才兴城、以城聚才”的良性循环。
武汉东湖高新区,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这里一年有20万大学生涌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高速汇聚。
“未来的光谷,必是一座年轻智慧的‘星河之城’。这里不仅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一个人才与城市共呼吸、同进化的生命共同体。”石人炳说。
品质之城:活化历史擦亮人文底色
在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极易导致城市文化基因流失。现代技术的加持,则让文化基因得以巧妙转化传承。
走进山西平遥,如同翻开一部厚重典籍。这里分布着1075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为脉络,串联起4000余处民居院落,维系着1万余名古城居民的烟火日常。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系统梳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特色符号,并在城市规划中精准保留、活化利用。”平遥县文物保护专家李少华告诉记者,这样既可避免特色被淹没,也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古城蝶变,新城崛起。”平遥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旭海表示,“未来平遥将进一步统筹古城保护和新城发展,坚持‘古今分治’推进城市更新。”
拾步无锡市玉祁街道礼社村古街,脚下是一方人文荟萃的水乡客厅,名人故居坐落其中。
在这里,文脉乡愁两相宜,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共生。面对“九潭十三浜”的古水系,玉祁街道在修复中严格守护“浜—潭—街—院”空间格局,将孙冶方故居等文化地标转化为生态教育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系统谋划礼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及提升改造项目,重点保护区域文化价值和水乡特色风貌。”玉祁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成强说。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保护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还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已成为新潮流,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穿越古今’。”贺云翱说。
韧性之城:为民所用打造智慧底座
今年7月,受台风“韦帕”影响,武汉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透,城市道路却鲜有积水。
韧性城市就像海绵,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让变化有预期,让意外有缓冲。应兼顾管理与工程思维,注重主动性与系统性的结合,积极探索风险理论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副院长彭翀道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
建设韧性之城,是一项科技支撑的系统工程。长江设计集团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吴建军提出,要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天、空、地、水”全链条的智慧防汛调度体系,筑牢城市安全底座。
除了让城市经得起风雨,还需“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山城重庆正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探索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智”理模式。
走进重庆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巨幅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宛如城市跃动的脉搏。这是重庆的“城市大脑”,它与41个区县治理中心、1031个镇街基层治理中心联动,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多个领域的精准管控。
“我们将持续提升人工智能赋能能力,深化拓展‘人工智能+民生服务’模式。”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任超告诉记者,重庆将迭代建设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智慧治理的成果,应落脚于民生改善这一关键之处。
在山东青岛,市南区依托数据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优势,持续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服务生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该区上线“慧安佳”智慧社区小程序,嵌入求医问诊、送餐跑腿、家电维修等服务模块。居民“点单”,社区速办,数智赋能让幸福“一键直达”。
人民至上,科技筑基,未来城市图景,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宋迎迎 王春 张晔 孙越 罗云鹏 吴纯新 韩荣 金凤 雍黎)